江亿院士:做研究要给老百姓干点“真活儿”

   2022-05-30 新京报19120
核心提示:中国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,并不厌其烦地为公众科普“双碳”目标该如何实现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今年70岁,像很多两鬓斑白的老人一样,他喜欢爬山、旅行。

但这些简单的爱好和愿望一直没有时间实现,因为身上由来已久的责任感,他没有将时间留给自己,古稀之年仍奔走在学以致用、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路上。

新冠疫情暴发初期,室内环境安全引起全国关注。作为我国建筑环境工程专家,他第一时间牵头成立了“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小组”,为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的空气传播献计。如今,他正主持中国工程院项目—中国建筑部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,并不厌其烦地为公众科普“双碳”目标该如何实现。

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,记者从北京市科协获悉,江亿当选2022年北京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做研究也好、教书也好,要给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“真活儿”。

 
微信图片_20220530104345
江亿在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论坛上演讲。受访者供图

“我上大学为人民”

2007年,江亿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参加庆祝活动,礼堂里的一句标语——“人民送我上大学,我上大学为人民”让他感触颇深。

时间退回到1969年,由于“文革”,在天津仅读过初一的江亿随着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的洪流,来到内蒙古四子王旗半农半牧区插队,种了5年地。农村生活固然艰苦,但江亿将其视为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。“我了解了社会更广阔的面貌,跟着老乡学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。现在我教孙女的一些谚语,还是当时学到的生活常识。”他坦言,直到现在,自己也要定期去农村转悠转悠,心里才踏实。

1973年,作为表现优异的党员,江亿获得了进入清华建工系读大学的机会。“我当时并不知道暖通专业是做什么的,国家让我学什么,我就学了什么”。他回忆,自己的大学时代只有半年在教室里坐着上课,其余的三年,他和同学们走进工厂,跟着师傅在一个个项目中学到了真本领。发现学到的工程内容马上能派上用场,解决工人们的燃眉之急,他动力倍增。1978年,清华恢复研究生招生,江亿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回了母校。

这些经历,为江亿树立了一个朴实的信念:以后做研究也好、教书也好,要给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“真活儿”,才能对得起带着他成长的工人、农民。

研究大白菜等农产品储存保鲜、解决城市集中供热问题以及研究地铁通风……此后,江亿的研究成果总离不开大家生活的吃住行。

 
微信图片_20220530104358
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,江亿在鸟巢进行绿色奥运实测。受访者供图

让北方百姓吃上新鲜白菜

40年前,大白菜几乎是北方百姓冬季唯一的“当家菜”。然而赶上好年份,大白菜产量太大卖不出去,碰上收成不好的时节,大白菜又供不应求。给大白菜储存保鲜,成了当时的难题。

新鲜的大白菜为何放置一段时间就烂了?北京市蔬菜研究所的专家及在京的一位美国教授合作,发现了其中的原因——白菜存储过程中释放的乙烯,使蔬菜从外到内迅速催熟。想要储存时间更长,当务之急是把乙烯排出去。

江亿等人研究了一个方法——在菜地里挖地窖,将白菜码放在架子上。11月天凉时向里通风,由于白菜放置得密密实实,风“压迫”着乙烯从白菜中渗出来,再随风通过地窖顶排出去。“道理看似简单,但地窖尺寸、温度控制、通风时间等都要经过严格的设计与控制。”

用上这个储存办法,到了次年“五一”,白菜还是水灵新鲜的,营养成分也几乎没有变化。这个方法不仅在北京大兴、通州等地迅速应用,还推广到河北、新疆。

为防疫开展通风换气研究

2020年,新冠疫情来势汹汹,室内环境安全引起全国关注。公众发出疑问,建筑室内环境安全吗?新冠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吗?

作为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,江亿在春节后牵头成立了“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专家小组”,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科学安全使用空调(供热)及通风换气等方面建议。

“当时明确的是,新冠肺炎通过飞沫传播,但是否通过空气传播有待解答。”江亿说,制冷学会中有多位从事通风、空调研究的专家,大家迅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联系起来,包括远在中国香港、美国的专家,专家们收集分析了世界和中国各地的典型案例,从而了解病毒传播机制,提供应对策略。

据江亿介绍,应对空气传播最有效的办法,一个是过滤空气,一个是稀释空气。“这都有定量要求,尽快预估数值范围,对防疫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。”专家们通过分析广州、北京等地的案例,摸清传播的大致规律并得出通风换气量的相关参数,4月就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有效建议。

2020年5月,为保证全国两会在疫情期间顺利召开,江亿应国家卫健委和人民大会堂机关事务管理局之托,亲自到现场指导布置空调通风设施。

其实,早在2003年“非典”肆虐时期,江亿就已经开始了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探索。当时公众有一种误解,觉得病毒传播和空调系统有关,一些写字楼大热天也不敢开空调,员工也都不上班了。

“好多金融机构都在写字楼里,一旦楼宇停运,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不少损失。”作为北京抗击非典专家委员会的成员,江亿一栋楼一栋楼地跑,劝说大家恢复上班,用专业知识给他们吃下定心丸。他还带领团队深入疫情重灾区—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,开展现场实测,分析空气流动情况,进行模拟实验,为中国建筑通风运行防止病毒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微信图片_20220530104412

“非典”期间,江亿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测试。受访者供图

每月开车去赤峰培养供热行业人才

10年前,江亿敏感地注意到城市供暖行业中人才缺乏的问题。

2012年,江亿当选全国供热协会技术委员会主任,上任后,他发现委员中大多是比他年长的老前辈,于是想为团队注入一些年轻力量,但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。原来,上世纪80年代,很多高校还在开展城市供热系统研究,但2000年以后,仅有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仍在做相关研究,一些高校将研究方向转为空调制冷。

“清洁供热非常重要,关系到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治理。”江亿说,清华大学三十多年来也培养了上千名暖通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,但只有一人来到北京市煤热院做技术工作。在他看来,必须加强人才培养,这是中国供热事业继续发展的大事。

经过3年的筹备,2015年,他率团队支援内蒙古赤峰学院,建立了城镇供热工程特色专业本科班,制定特色教学方案。“按照计划,本科生平时在赤峰上课,寒暑假参与实践,毕业后在热力公司、供热企业工作四年。择其优者,我们再继续培养他们做工程硕士。”这样一来,团队可以花12年培养出行业中新一代顶尖人才。

江亿还组织清华教授、副教授和校外的老专家等组成“高配”版教师队伍。每个月,他都要开车去赤峰两次,每次连着讲3天课。2019年,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。让江亿感到欣慰的是,工作3年后,他们已成为供热企业的技术骨干。

■ 人物简介

江亿,1952年4月出生,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他是我国建筑节能、暖通空调制冷、人工环境等领域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之一。40余年来,他负责主持多项核心技术研发,完成了人民大会堂、毛主席纪念堂、故宫博物院、怀仁堂等百余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。目前,他主要从事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工作,为我国全面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 贡献力量。

责编:lj
 
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 
更多>同类地热能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地热能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论文征集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会员服务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关于我们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联系方式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使用协议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隐私政策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免责声明         |        APP下载
地热能网——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指导的地热门户网站
地热全媒体矩阵:地热加APP、地热加微信订阅号、地热能资讯微信订阅号、地热加APP小程序、地热加微信公众号、地热能资讯微信公众号、地热加微信视频号、地热加抖音号、以及地热加今日头条、地热加网易号、地热加企鹅号、地热加搜狐号、碳主知乎号、碳主百家号等。
  Email: direjia@126.com(投稿),direjia@163.com(合作),  直线电话:18515158288(同微信)
关注我们

地热加公众号

地热能资讯公众号

地热加APP小程序

碳主优选